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施培植

设施培植范文精选

设施培植范文第1篇

品牌基础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生产基地是牌优质水产品的持久竞争力所在,我们认真汲取外地其他品牌蟹受资源约束及环境污染等因素遭遇的基地不牢、品牌动摇、市场消费可信度震荡不稳,特别是假知名品牌蟹事件的经验教训。注重从养殖生产基地源头呼应品牌建设。立足发挥我县是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全国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等得天独厚的水面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加快生态高效渔业规模化发展。园区带动。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建设一批渔业高效园区,是全县发展现代高效渔业规模化工程的重要载体、重要平台,也是重要抓手,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园区的实实在在的高效典型吸引广大渔农民自觉主动地发展高效渔业,往往会起到榜样的力量。在推进园区发展中,我们坚持因镇制宜,因水制宜,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植高效渔业示范户,建设各具特色优势渔业示范园,切实调动高效渔业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重点立足渔业产业长期、宏观发展需求,着力打造优质苗种基地、现代高效基地和精品养殖基地等三大基地,努力构建有基础、有配套、有保障的品牌渔业基地发展优势。通过几年的连续推进,至目前全县主导特色品种大闸蟹、中华鳖已建成5000多亩优质良种繁育基地,10万多亩的精品养殖基地和10个水产特色园区,高效渔业园区总数28个、8万多亩,特别是江苏宝应现代渔业产业园已成为省级渔业重点园区,市、县两级亮点园区。“四改”联动。“四改”(即大改小、粗改精、普改特、洼改水)是发展现代高效渔业的基础配套工程,没有“四改”作保障,高效渔业就成为无源之水。近几年我县每年都坚持大力引导各地加快“四改”步伐,提升渔业基础设施标准化水平。创新“四改”机制,积极探索相关政策,结合水面承包期,加快水面资源流转,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改变我县水产养殖业中“大户多、大款少”的现象,对基础设施改造投入较多、较大的养殖户,通过适当降低、缓交承包金,延长承包期或优先承包等优惠政策措施引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构建一批比较稳固的供应基地,拉长产业链,夯实对外贸易基础,引导和推动水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要积极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策略,重点发展系列化的水产加工品,提高加工的精深化程度。今后,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仍将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因此,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应瞄准国际市场,兼顾国内市场。要围绕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趋势,研制开发一批市场需求大、增值潜力大、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系列化加工品,千方百计稳定出口。三要引导企业加强技改,增加可以替代人力的机械设备,逐步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生产率;加强管理,节能降耗,挖潜升值;坚持和增加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采用灵活结算方式,规避汇率风险。四是加大培植龙头企业和品牌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整合现有相关政策,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鼓励其做大做强,并引导企业加大力度创立、培植自己的产品品牌,逐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多渠道争取市场订单,争取直接与终端消费市场进行交易。导养殖户进行基础设施的大胆投入、改造。结合申报项目和招商引资等途径,多渠道增加国资、民间资本和外地资本的注入。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灵活投入机制,化解资金压力,破解发展难题。近几年,我县渔业每年保持标准化池塘改造1万多亩,清淤改造10万多亩的动态增幅,并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设施渔业,渔业“四改”提升了渔业标准化建设水平,为现代渔业、品牌渔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注重科技创建

提升产业层次渔业科技是推进现代高效渔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提高品牌水产品的品质、口感、市场综合竞争力及经济效益十分关键。

一是在培养创业型新型渔农民上下工夫。通过拓展培训内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把渔农民由传统养殖型向现代产销复合型转变,着力增强养殖户的创业创新技能,以养殖者素质的提升促进水产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提升渔业的发展层次。近几年,通过轮番培训、拉网式培训,全县每年培训咨询人数上万人次,大部分养殖户已能建立养殖塘口生产、记录管理档案,关注水产新品种、新模式和新技术等渔业“三新”工程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在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创新上下工夫。积极探索完善我县作为全国4个水产基层服务体系改革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县的方式方法,在规范各项管理制度,优化服务质量,确保发挥公益性服务网络职能的同时,通过改革创新,加强渔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县、镇、村各级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的联系合作,借助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公益性服务力量不足,服务针对性、灵活性不够的问题,同时也通过与其联手,发挥公益性机构专业性、权威性及信息渠道多的优势,帮助渔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水产品种、知识、技术更新能力,增强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协会+渔农民的新型渔业技术推广应用有效运行机制。

三是在培植推广宝应生态高效实用模式上下工夫。近年来,我县结合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渔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切实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大力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理念,调整养殖结构,推广高效模式。全国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多次对我县渔业科技入户工程进行实地指导,认为宝应水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独特的“宝应模式”,他高度称赞“宝应模式”有特色、很实用,进一步完善可在全国推广。全县各地突出围绕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到塘的要求,加大完善推广力度,进一步彰显宝应地方渔业特色。大闸蟹“稀、大、高”生态养殖模式广泛应用。全县到2012年“稀、大、高”模式推广已达10万亩以上,平均亩效益3000多元,高的亩效益已达5000~8000元。中华鳖野生养殖成为投资发展重点。特别是菱角塘套养中华鳖品质好、卖点高,养殖效益持续稳定。多次被央视七套作为典型的生态高效模式推广。2012年优质中华鳖价格同比上涨30%以上,平均亩效益4000~5000元,高的达8000~10000元,目前全县中华鳖混套养面积已突破10万亩。龙虾养殖迅猛增量。我县鱼虾混养、蟹虾混养等新模式已成为渔业增产增效的新亮点,低成本、低风险和较高价位而稳定收益的龙虾养殖业特别适合我县许多大水面的养殖。

四是地方“六小”品种及养殖新品养殖规模日益拓展。此外,水蛭养殖、鳜鱼高产精养以及全雄1号黄颡鱼、太湖1号青虾、黑鲫和泥鳅精养等新品种新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养殖效益十分明显。至目前全县水蛭养殖已拓展到3365亩,亩效益1万多元,柳堡的鳜鱼精养示范户首次实现亩效益2.4万元的高效记录,全雄1号黄颡鱼精养亩效益也在5000元,全县“六小”品种及新品种养殖混套规模已达10万多亩,为渔业经济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3.注重品牌争创、推介和经营

提升品牌知名度坚持将品牌经营战略作为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一以贯之地主攻品牌争创、推介与经营。品牌争创取得新突破。在大闸蟹两度蝉联中国十大名蟹、两度荣获“丰收杯”全国河蟹大赛金奖及最佳口感奖,中华鳖荣获首届“中国名鳖”,牌大闸蟹、中华鳖相继荣获第八、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交会全国水产参展企业唯一金奖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有利因素基础上,2012年我局又集中人力、精力、财力主攻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创建,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目前“”牌中华鳖和大闸蟹的各项申报准备工作已全面结束,并上报国家审批部门,2012年年底最迟2013年年初,“”牌审批核准部门,可望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这是我县渔业品牌经营战略的又一重大突破,必将有效提升区域性渔业竞争力。品牌推介取得新进展。近几年,我县先后在香港、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南京、徐州、扬州等地多次成功举办推介活动,广泛参加各类大型农展、大赛,经常与央视及部分省市电视台、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合作宣传,拓展“”品牌知名度,使“”逐步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流知名品牌。品牌经营取得新成效。依托驰名商标的品牌优势,通过大力引导培植本地营销合作组织和壮大经纪人队伍,广泛吸纳合作伙伴加盟“”经营等方式,全县已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银川及东北等地成功开设“”牌系列水产品专卖店40多家,较上年新增7家,初步形成辐射全国主销区的市场网络,由“”连锁专营网络销售出去的水产精品比例达30%,年销售额累计10亿多元,有效地提升了“”牌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竞争力,全县仅“品牌效应”可为广大养殖户增加3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

4.注重质量安全创建

增强“”品牌的内在竞争优势尽管我县水面资源生态优良,养殖方式生态健康,但由于渔业投入品纷繁多样,各种污染因素无时不在,要持续保持“”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常抓不懈。一是牢固确定水产品安全意识,以“水产品质量人命关天和事关水产强县建设成败”的高度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引领各地和广大渔农民特别是水产养殖重点村场、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养殖大户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操作规程,全程把牢质量安全关。二是加强渔药等投入品监管,以查处违禁药物经营使用为重点,通过渔药经营销售备案制、处方制等手段,对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严防死守”。三是有力组织配合水产品抽检工作。严格按照部、省检测抽检要求,选点采样,发现苗头及时处理。四是加强水产品检测体系建设。至目前对全县新建的6个速测室建设已完成省规定的500例样品快速检测,80个病害样本。五是大力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重点推广种草养鱼、种草投螺养蟹、菱角塘套养甲鱼、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防治病害等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做到既降低成本又提高品质效益,既生态环保又可持续发展。六是加快构建质量监管体系,特别是水产品生产责任体系、可追溯体系和监管体系等三大体系,通过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增强约束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使“”牌水产品始终和“优质、安全、生态、高效”概念紧密联系为一体。

要举全县之力,整合各相关部门和各镇的智慧和优势,全面研究制定解决落实“”品牌有效运营的机制、对策和重要举措。单靠水产部门既势单力薄,又力不从心。要重点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集中财力、人力、物力,重点解决品牌市场化运营的瓶颈制约因素,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培强优势,提升实际竞争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扩大品牌效应。二要强化龙头培植。龙头企业不仅是产业化的核心,也是开拓市场的主体。这几年宝应同阳澄湖、固城湖以及兴化等地相比,主要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经营主体,不能帮助广大渔农民实现多渠道、多环节、多形式的增收。要加大渔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企业的改制改组力度,加快培植集产加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提升组织化程度,健全产业链,带动渔业增收渔民增收。依托龙头企业的实力做响做大做强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要强化机制创新。我县镇村通过几年发展,相继组建了各类渔业经济合作组织,但从实际运行看,除天平仙柳牌龙虾合作社和柳堡批发市场外,能够规范发挥功能的协会组织屈指可数,一些大户单打独闯,虽有所收益,但始终未能形成合力。要大力引导培植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大户能人增强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竞争格局,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协会(大户)+渔农民、协会(组织)+渔农民、大户+渔农民等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必要时也可适时组织合作联社,进一步整合放大效应。四要强化品牌维护使用。创建“”中国驰名商标来之不易,维护品牌声誉难度更大。

5小结

设施培植范文第2篇

用臭氧替代农药应用在设施农业大棚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未能解决,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相关的实际成果。20世纪90年代,山东、陕西、大连、北京等地就有许多机构在做相关研究。目前广泛采用的技术路线是“管道扩散法”,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扩散法对低矮作物尚可,但对如黄瓜这样的藤架作物却不行,原因是臭氧扩散问题还没彻底解决。因此,高浓度臭氧扩散是臭氧杀菌技术能否在温室中实际应用的关键之一,它需要解决快速扩散、均匀分布的问题。

2臭氧的杀菌机理

杀菌剂的杀菌效果分为:溶菌型和抑菌型,臭氧属于前者,农药则是后者。臭氧能穿透微生物细胞膜,直接作用于DNA、RNA,并将其杀灭,理论上臭氧可以杀灭任何微生物,但杀灭不同微生物有不同的浓度阈值,一旦臭氧浓度达到所需阈值,杀灭作用瞬间即完成。臭氧有气态臭氧、液态臭氧及臭氧水,目前,除了液态臭氧还不能被直接利用外,其他所有应用都为气态臭氧或臭氧水。通常气态臭氧用于温室气传病害的防治,而臭氧水用于土传病害的防治。

3气态臭氧杀菌的方法

3.1气流循环法以空气为原料,通过距棚顶一定高度的排风装置,利用棚的封闭空间,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高浓度的臭氧气体以一定的方向、风压和速度,迅速稀释并向设定方向运动,形成大棚内的气流循环,快速均匀扩散,同时使臭氧气体达到一定均匀浓度,达到杀灭棚内病害而不伤作物的目的。

3.2管道扩散法以空气为原料,通过距地面一定高度的排风装置和管道系统(该管道系统的主管道分布着的一定数量的孔洞,或和分管道组成),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具有一定浓度的臭氧气体,通过自身重量由高处向下自由扩散到棚内各处,达到杀灭棚内病害而不伤作物的目的。

3.3管道扩散法与气流循环法的比较管道扩散法是利用臭氧气体的密度高于空气密度,将高浓度的臭氧气体通过管道运输逐渐稀释,再通过分支管或孔洞自由排出。这种方法有其不足的地方,管道管径有限,浓度排出的时候也是较高浓度的臭氧气体逐渐向下扩散再稀释的过程,棚内高处的臭氧浓度较高,越向下浓度越低,浓度呈阶梯状降低,棚内臭氧浓度不均匀,高枝植物易受伤害,甚至死亡,如果浓度控制不好,整棚作物将死亡。如果保证高枝植物不受伤害,防病治病效果不明显,作物产量将受影响。气流循环法则不同,臭氧气体在排出的时候即在顶棚高处,且在不受限制的空间进行稀释,同时具有较大的风速和循环气流,臭氧气体迅速扩散,高浓度气体迅速降低、均匀,不论高枝和低枝作物都不易受伤害,如果臭氧发生量控制得当,能瞬间杀灭病害并提高产量。

4试验结果

2012年10月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工作人员在南京市浦口区盘城镇双城社区浦浩农业生态园的日光温室大棚,针对“气流循环法”,进行了同棚不同天的3次现场臭氧气体浓度的试验检测,试验采用5点法(四角和中间点)进行,大棚规格:8332标准棚(55×8×3)m,大棚地面面积:429.605m2,大棚最大高度:3.10m,植物品种:红颜草莓,植株高:135.7mm,土壤:沙壤土,取点高度1m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各点臭氧气体浓度在不同时段分布较均匀,在整个工作时段的臭氧气体浓度满足企业产品规定的范围。现场也发现:在开启臭氧设备的同时,全棚会产生薄薄的、均匀的雾气(水),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越来越均匀,同时棚内空气变得异常清新。关闭发生器后,臭氧浓度逐渐降到本底浓度,雾气仍未完全消除。雾气的产生是臭氧氧化后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雾气均匀,表明二氧化碳也均匀,臭氧也均匀。

5气流循环法的应用环境条件和附加产物

5.1气流循环法的应用环境条件气流循环法的气流源为臭氧气体,工业臭氧发生器是产生臭氧气体的来源,需要一定的臭氧发生量,进而调整和达到一定的臭氧浓度。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臭氧发生器,必须提高臭氧发生器的发生效率。提高臭氧发生器的发生效率,必须要对气源进行预处理,而气源来自于周围环境(即棚内温湿度状况),预处理的手段就是降温和排湿。因此,温度、湿度直接影响臭氧发生量,并间接影响臭氧浓度。其应用环境条件:①应用时间:棚内给臭氧时间均在夜间,一般在太阳落山后就可进行(以保证低温和无光照)。②闭棚,保证臭氧气体不流失(湿度越大,杀菌效果越好,臭氧发生量效率越低)。

5.2附加产物植物在成长过程中会释放各种不同的有机化合物,臭氧与有机化合物反应的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植物成长呼吸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在密闭棚内二氧化碳因消耗较大,通常其浓度偏低,试验棚使用臭氧后增加了二氧化碳气肥的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了作物产量。另外,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气体的同时产生非常少量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增加了棚内的氮肥量。

6应用前景

设施园艺种植中温室应用的最大收获是适宜的温、湿度环境,而适宜环境的结果是一把双刃剑,既创造了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良好环境,但同时也成为农作物病菌生存、生长、繁殖的良好温床,因此有效杀灭温室作物有害病菌,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提高种植产量,减少农药使用,实现无公害目标,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保障食物安全,对设施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臭氧防病杀菌替代农药是设施园艺中一个卓有成效的新式武器,也是最便捷有效、无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当,会造成植物的损伤甚至是死亡。目前这一新式武器还有缺陷,仍需研究和解决技术应用中的许多关键技术和基础问题“,气流循环法”只是解决了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它实现了大棚中的气流组织的流动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臭氧技术在设施农业上难于取得进展的一个瓶颈。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设施园艺种植面积已达399.8万hm2,预计到2015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可达433.3万hm2以上。

7小结

设施培植范文第3篇

在课堂讲授内容方面,随机应变、因生制宜,对课堂相关内容进行增减。比如在园艺设施的构造施工这一章,针对高专园艺专业学生工程技术知识相对缺乏的特点,只要求学生掌握温室建造的选址、采光和保温等知识,而对课本中涉及力学的详细内容不作要求。在园艺设施的种类、布局、性能及应用这一章,针对当地农业设施特点,重点讲解生产上普遍应用的设施种类,详细讲解常见园艺设施的布局、性能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其它简易设施类型则只作简单介绍。在园艺设施覆盖材料这一章,首先介绍生产上普遍应用的覆盖材料,然后展开介绍国内外新型的覆盖材料。在无土栽培这一章,以当地几个重要园艺作物的无土种植过程为主线,对无土栽培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在整个课程讲授中,注意实例的运用,将知识点融于实例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较好的讲授效果。

2教学方法形式多样

2.1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设施园艺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涉及内容较多,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即“粉笔+黑板”的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方法的要求[2],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讲授,可以克服板书刻板、抽象的不足,多媒体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两个感官功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提升课程讲授质量。比如,在讲授“大棚建造”章节时,采用多媒体视频,把学生引领到大棚构造的现实景象中。另外,在网上收集实际建造大棚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1)定期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和锻炼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知识来丰富自己所讲内容。比如,在讲授设施类型和结构章节时,就让学生调查自己故乡的设施栽144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Sci.Bull.2013,19(01-02)培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作简要的陈述。(2)采用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验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根据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差别,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通过图片列举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中的典型代表,生动形象,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这部分内容。(3)定期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提问、答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疑惑。如在讲授多功能薄膜时,要求学生思考不同的助剂在采用3层共挤成膜工艺过程中应该加在哪一层?为什么?请学生回答后再讲评,能够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4)及时总结,强化记忆。在课程结束前对课堂关键知识点进行提问或进行小测验,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对一些概念、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课堂讲授为主。(2)对于直观性较强的,例如设施的类型、结构、设计建造等,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采用现场教学,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点[4]。如讲解育苗技术时,可结合所处的栽培季节,实地讲授育苗流程、关键设备、基质配比及营养液配方与管理等。(3)建立校外的生产实习基地,与相关的园艺公司签订协议,安排学生定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4)教学科研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科技文献的检索、实验方案设计等相关工作,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科研思维及动手能力。(5)定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一线的老专家,走进课堂给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和致富经验,增加学生对实际生产知识与技术的了解,对设施园艺发展前景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考核方式注重实践

其中,理论闭卷考试占50%,实践技能考核占50%,理论考核在期末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试卷没有标准答案,只是给出参考答能力考核并重,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结语

设施培植范文第4篇

优化园区发展布局按照突出特色、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优化园区布局,创新运作模式,促进生产要素集中配置、技术资源共享共用、关联企业链式发展,推动三次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转型。

一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园区。

依托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两园一区”,带动工业经济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规划面积近6000亩,其中一期占地2039亩。目前园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配套,5个高端项目落户建设,年内全部投产。下步将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运营机制,建设孵化器、专家公寓和110KV变电站,吸引更多测绘技术装备、航空设备等产业项目入园发展,力争年内引进过亿元项目10个以上,完成投入20亿以上,逐步打造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的地理信息装备制造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园,占地1724亩,目前已落户7个项目,年内将全部建成投产。下步重点是加快园区剩余地块的拆迁清障,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再引进一批新的机械装备研发生产项目,进一步壮大园区规模,形成集约发展效应。经济发展区,是在关停城南工矿区所有污染企业的基础上,利用拆迁腾空土地规划设立的,前期主要开展的是地形整理工作,园区内矿坑治理列入山东省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下步将重点抓好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矿坑治理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行知学校落户,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逐步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区。

二是建设特色服务业园区。

充分挖掘区内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一镇一带一区”,推动服务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坊茨小镇,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主要是按照“一轴、五区、四个特色片”的总体规划,对坊茨小镇166处德日古建筑进行保护开发,目前德日古建筑群已纳入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个场馆建成开放。下步将着力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进行整体开发,建设集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的欧式风情小镇、创意产业园区和都市文化休闲中心。潍州路商贸物流产业带,主要是依托潍州路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优势,对道路两侧实施拆迁改造和招商开发,目前已落户世茂国际、庞大汽车城等27个商贸物流项目。下步,在加快推进现有项目建设的同时,抓好五棉片区和中宁片区拆迁,吸引更多新项目落户,打造以汽车和钢铁物流为主的产业发展带。潍坊九龙生态旅游度假区,主要是依托九龙涧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植被、水系资源,规划建设森林公园等项目,推动潍坊城市近郊游,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目前森林公园雏形已形成。下步重点是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开发运营体制,高标准编制完善发展规划,实施核心区9个村搬迁改造,加快森林公园、乡村俱乐部等项目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成东部城市次中心和山东半岛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近年来,我们立足城郊型农业特点,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基地,流转土地1万余亩,规划建设了13个生态农业观光园,着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目前1个已建成运营,其余12个年内将建成投产。下步,将在抓好现有农业园区建设提升的基础上,在每个街道再规划建设1个集农业观光、种植体验、休闲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万亩现代县域经济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增收。

二、以加大科学投入为重点

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按照筑巢引凤的思路,从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种服务功能入手,搭建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优质项目入园发展,促进园区经济加快崛起。

一是抓好基础建设。

按照“财政资金启动、银行融资促动、土地经营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运作模式,依托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投入资金4亿元,新建6条园区主干道路,完成了供水、燃气、供电、通讯等基础配套,实现了“七通一平”,为项目发展创造了优良环境。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完成了拆迁清障、1000亩土地整理,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也全面展开。13个生态农业观光园目前在路、水、电等基础配套和温室大棚建设方面的投入达到9000余万元。下步将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完善各类生产生活设施,增强服务承载功能,努力打造一流园区。

二是抓好招商引资。

坚持“既有扶持、也有门槛”的原则,健全完善招商机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打造优质项目集聚发展的平台。建立健全招商项目会审机制,严把能评、环评、安评等关口,严格落实投资强度、建设时限、产出效益等约定标准,确保引进项目质量。截至目前,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共落户人机交互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航空涡轮增压器等5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5亿元;机械装备制造园先后引进了远东传动轴、润鑫汽车零部件等7个先进制造业项目,总投资超过9亿元。下步,将进一步强化招商激励机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大力度,吸引更多项目入园发展。

三是抓好项目建设。

建立项目包靠制度,对入驻园区的项目,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区级领导、一个包靠部门、工作一抓到底”的协调推进机制,各包靠领导和责任部门全部一线指挥、一线办公、一线推进项目建设。区委、区政府每月召开一次重点项目现场调度会,组织所有包靠领导和部门实地查看项目进展情况,集中研究解决困难问题,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的新落户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7万平方米的配套服务中心主体基本完工,建成和在建厂房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机械装备制造园新引进项目的建成面积达22万平方米。下步,将继续将项目建设作为壮大园区经济的重要抓手,以项目促投入、促发展,加快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以强化服务保障为支撑

提升园区经济活力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完善政策引导和服务机制,依靠体制机制配置资源要素、提升服务效能、激发发展活力,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

在认真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地、财税返还、规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着力打造清明高效的政策环境。为保证项目平稳渡过成长期,对入园项目在投产运营后,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中区级留成部分,实行“两免三减半”,降低了企业成本,促进了项目发展。下步,在全面落实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再制定出台一部分含金量较高的新政策,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节能减排,促进入园项目和企业高质高效发展。

二是优化审批服务。

新改建了480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中心,将全区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全部纳入大厅,集中办公、封闭运行,做到“一门受理”、“一站式”服务。依托为民服务中心,全面推行政策执行窗口负责制,确保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都能在服务窗口得到落实。自成立以来,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20765件,按时办结率达到100%。下步,将更加突出为民服务中心的投资创业服务职能,健全服务网络,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为入园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项目论证、审批等个性化服务,进一步畅通资本流入渠道。同时,大力压缩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

实行指挥部式工作机制,在每个重点园区成立由区级领导任总指挥的工作推进指挥部,负责园区政策制定、服务协调等宏观层面的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或独立的运营管理机构,负责园区规划、拆迁、建设、招商、运营管理等具体事务,实现了决策的扁平化和执行的高效率。下步,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园区自主管理权限,在政策和财税上充分放活,激发园区的内在潜力和发展活力,真正实现封闭管理、独立运行。

四、小结

设施培植范文第5篇

1.1试材于2012年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夏黑(早熟、欧美杂种)、矢富罗莎(早熟、欧亚种)、巨玫瑰(中熟、欧美杂种)。4年生树龄,单臂篱架,架面高度1.77~1.9m,树形为“V”形,株行距为2.0m×2.8m,南北向,设施类型为保温促成栽培。土壤为水稻土,有机质为2.07%,pH值7.7。

1.2试验设计与方法对试验的品种设四个产量梯度,每个处理选择10~12株,植株的生长状况尽可能保持一致,其他的树体和肥水管理技术措施按常规的技术方法进行,处理2是常规生产产量指标。

1.3测定指标在葡萄熟期测定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以酒石酸计)含量、果实硬度,果粒质量,选择10个果粒进行测定;采集新梢基部第5叶进行叶片干物质和叶绿素含量(选择5个叶片)测定;观察果实着色情况。浆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手持折光仪测定;可滴定酸含量用NaOH滴定法;果实硬度用GY-1型硬度计测定;用SPAD-502PLUS叶绿素测定仪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用1/1000天平测定果粒质量、叶片干物质质量。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2.1.1产量对夏黑葡萄品种的果实品质影响从可以看出,随着产量的增加夏黑葡萄的果粒质量有减小的趋势,产量最低的处理1比产量高的处理4粒质量增加了1.1g(14%);从处理1至处理4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17.8%降到16.8%;不同产量的4个处理其浆果的可滴定酸为0.58%~0.64%,处理3最低;果实硬度为2.7~3.3kg/cm2,没有规律性的变化。因此,适当的控制产量能增大夏黑葡萄的果粒质量和有利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提高。

2.1.2产量对巨玫瑰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从可见,巨玫瑰葡萄4个处理其浆果的粒质量在8.8g~10.4g,以处理4最大,平均粒质量为10.4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9.6%~21.0%,处理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可滴定酸为0.48%~0.58%,产量低的处理酸度最低,为0.48%;果实硬度为2.4~3.0kg/cm2,没有规律性的变化。由此可见,4个产量水平下的巨玫瑰品质不同,产量最低的果实其可溶性固形物最高,可滴定酸含量最低。

2.1.3产量对矢富罗莎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明,不同产量水平的矢富罗莎葡萄的果粒质量为10.1g~10.8g,可溶性固形物为14.8%~15.4%,可滴定酸含量为0.41%~0.49%,产量最低的处理1果实其可溶性固形物最高(15.4%),果实硬度最大(3.4kg/cm2)。以上可见,产量对矢富罗莎葡萄的果实品质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

2.2产量对果皮着色的影响葡萄果皮色泽变化是葡萄成熟的一种标志,也是评判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三个品种的着色程度明,葡萄产量对果实的着色有显著影响。夏黑葡萄果皮色泽变化的转折点在处理2(850kg/667m2)到处理3(1050kg/667m2)之间,果皮色泽由紫黑色变成紫红色,非常明显;巨玫瑰葡萄的果皮色泽明显变化发生在处理3(1300kg/667m2)到处理4(1550kg/667m2)之间,色泽由紫红色变淡,而且果粒色泽不匀;矢富罗莎葡萄的果皮色泽变化也是在处理1(800kg/667m2)到处理2(1050kg/667m2)之间,色泽由紫红色明显变成淡紫色。

2.3产量对叶片质量的影响6数据明,夏黑葡萄的叶绿素SPAD值为38.2~43.4,处理4的叶绿素值最高;巨玫瑰的叶绿素SPAD值为42.9~45.4,处理1最高;矢富罗莎的叶绿素SPAD值为31.6~34.3,处理2最高。夏黑的单叶干质量为7.6~9.8g,处理2的数值最大;巨玫瑰的单叶干质量为5.6~8.8g,处理2的最高;矢富罗莎的单叶干质量为2.4~4.8g,处理3的数值最高。以上可以看到,三个品种的叶绿素和单叶干质量受葡萄产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变化没有规律性,这可能与采样季节有关。

3讨论与结论

葡萄的品质受众多因素(温度、光照、肥料等)的影响。不同产量水平下葡萄品质的实验结果明,夏黑、矢富罗莎葡萄都是产量最低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而巨玫瑰葡萄处理3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由于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积累来自于树体所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当产量高时,光合产物过于分散,不利于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积累。王玉环等[5]研究明,巨玫瑰产量应控制在30000kg/hm2,才能保障巨玫瑰的优良品质,我们的试验结果也说明了产量葡萄品质有影响。本试验结果还明,不同葡萄品种对产量的反应的现程度不同。不同水平的产量对巨玫瑰和矢富罗莎的内在品质影响不明显,但夏黑品种对产量的反应最大,产量水平从低到高,果粒的大小呈从大变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高到低的变化趋势,说明夏黑葡萄的优质生产对产量控制的要求较高。同时试验还明葡萄产量的高低对果皮着色有明显的影响,一旦产量过高,果皮色泽就变淡或不着色,影响果实的外观质量。叶绿素和叶片干物质质量是评价植物叶片质量的指标。冉辛拓等[6]、高清华等[7]认为,产量对苹果和油桃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生产具有影响。这主要是产量的增加会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又直接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从而导致碳水化合物的消耗。我们的试验结果是产量对葡萄叶片的质量影响不明显,这可能与采样时期有关,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4小结